2020年疫情全球大爆发,对于各行各业的经营者来说,可谓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运行模式:
抗疫与生产的平衡与取舍;
全球化供应链的断裂与重组;
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左右企业的长远规划••••••
在这种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也倒逼企业主必须加强风险控制,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出准确的预判和决策。
10月23日,在由广东包装技术协会情报委员会·《包装前沿》主办的“2020广东包协情报委年会暨软包装技术交流会”上,我们邀请的陈志雄 · 郭永强 · 何伟 · 刘波 · 钟健常等五位行业资深嘉宾就当前形势下,软包装企业遇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行业发展方向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陈志雄老师曾任加拿大铝业亚太区副总裁,现任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凹印分会高级顾问,对软包装企业的运营与发展有非常全面而深刻的见解和实战经验;
郭永强先生曾担任箭牌糖果(中国)有限公司亚太包装总监,在知名跨国消费品公司从事包装开发和创新20多年,深谙终端品牌对包装的需求,对各种包材的应用创新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何伟先生:从事软包行业工作20多年,先后就职于惠州宝柏、惠州道科,从事过生产、技术、品质、售后服务等工作,深谙软包材料特性和印刷、制袋等技术工艺。现任惠州德昉高分子膜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波先生:从事软包装行业24年,先后供职于惠州宝柏、厦门金德威,认职生产、质量主管及营运经理工作,对软包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运营有丰富的经验。现为惠州益栢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钟健常先生:从事软包行业超过30多年,先后在佛塑集团、佛山太阳包装等企业从事过质量管理、技术研发、销售和运营经理,重点关注国内外包装市场的最新发展趋势,为包装市场和客户开发过八边封拉链袋等引领行业潮流的创新包装。现任佛山市南海利达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
五位嘉宾都是在软包和终端品牌公司超过20多年的资深技术、高级运营、管理专业人士,他们对行业的专业见解将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思考和借鉴!
第36谈:国际形势以及内循环给国内软包行业带来的挑战、机遇、应对思路
发言嘉宾:
陈志雄 · 郭永强 · 刘波 · 钟健常 · 何伟
(从左至右,排名不分先后)
五位嘉宾就以下五大内容分享了自己的专业看法:
1、今年软包装企业的经营状况;
2、当前的新冠疫情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提出的内外双循环给国内软包行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3、随着禁塑令、限塑令的发布,软包企业如何走好可循环发展道路;
4、VOCs源头治理技术的可行方案,包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5、一句话总结对软包装的看法。
高峰论坛由广东包协情报委秘书长·《包装前沿》主编范军红女士主持
1、今年软包装企业的经营状况
陈志雄先生:
很多同行在7月份前,订单都有逆势增长,观察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一些经营规范的企业。具体体现在:
1、财务健康、现金流正常。
2、有一定的资金储备和融资能力。
3、研发技术力量较强,新产品转型快,有创新能力。
4、和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有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我觉得软包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不要盲目求大,更不要过高地负债经营;做精、做专、做强才是正道。只有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和良性循环的现金流,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实力。除此之外,一定要和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互利关系,好的供应商是我们软包装企业的老师,不要忽略了供应链的重要性。
至于企业订单的火爆可否延续到第四季度,关键在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的产品结构。近几年VOCs治理,还有这次疫情的冲击,已经淘汰了部分小企业,瓜分订单的企业减少了,这对生存下来的企业是利好的。但是经过这次疫情,客户会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对安全卫生性要求更严,订单只会留给有准备、有能力的企业。
郭永强先生:
疫情对终端的影响很大,对于我们公司来说,今年上半年销售额下降了约40%,紧接着,公司制定了下半年的计划,7月份到现在,增长迅猛,整体的销售额挽回了很多。毕竟是一个知名品牌,但同时我们也在反思,为什么在疫情期间,公司业务会下滑如此明显?我们的分析是没有做好新零售渠道,比如电商、网商、微商渠道,因此我认为,对于快消品而言,如果没有做好这些新零售渠道的布局,一次疫情就会让企业遭受致命打击,这对大家来说是个很大的教训。
刘波先生:
今年第一季度不太理想,虽是第一批复工复产的企业,但整个公司300人,在2月11日复工时,只有70人上班,政府要求封闭式管理,但员工不想吃住全在工厂,导致2、3月份产值对比往年急剧下滑,从4月份开始,业务慢慢开始恢复,订单供不应求,产能已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和大环境一样,到7、8月份业务又有所下滑,9月份又开始恢复了订单量,我们除了正常的软包订单,今年在电子产品包装上发展势头较猛,弥补了整体业务的损失,从全年来看,对比去年产值略有增长,业务板块和产品线的分布和往年对比有差异。
钟健常先生:
受疫情和春节假期的影响,第一季度只有一个半月是正常生产,虽然申请了政府特殊批准,提前复工、复产,但很多员工受困于疫情不能返工,销售业务呈现负增长,但是二季度就恢复了正常,二、三季度已经弥补了第一季度的损失,实现了销售业务的增长,不同的业务板块,不同的区域发展不一致,今年出口业务非常不错,虽然中美关系紧张,但北美、亚太、欧洲出口销售都有双位数增长,国内休闲类食品包装一、二季度下滑明显,民生类比如米面、酱油产品则有2倍的增长,从9月份数据来看,呈增长态势,整体经营数据还是很不错。
何伟先生:
我们今年整体经营状况从三季度报表来看还不错,实现了20%的增长。
这次疫情对我们也有冲击,我们虽然是2月4日就经政府批准第一批复工了。
但当时非常担心,不清楚未来疫情进展会对企业经营带来多大冲击,焦虑得晚上都睡不着觉,只能尽力做好各种防疫物资的准备。我记得当时口罩卖到6元/个,也狠下心采购了大批口罩给员工,让我欣慰的是:我们有自己的运输车辆,既有应对疫情的物质准备,又有运输物流条件,再加上是第一批开业的企业,因此反而转危为机,获得了较好的生意契机。
同时我认为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拳头产品。我们在2015年经营最困难的时候,和欧莱雅、安姆科合作了一个项目,碰到了很多技术瓶颈,前后在实验室研发做了一年多时间,投入的资金远远超过3%的研发投入比例,当时资金非常紧张,根本没那么多钱,但依然咬牙坚持创新,终于获得了很好的结果。2018年开始,我们研发的双腔袋、易揭膜等产品赢得了很好的市场,这些产品主要用于面膜和坚果等包装。由此我认为,企业要长远发展,技术的创新非常重要。
2、当前的新冠疫情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提出的内外双循环给国内软包行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陈志雄先生:
对这个问题,我有三个观点:
1、我认为一个国家的正常经济运作也应该是实行内外经济循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出口的商机迟早也会到来,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做外贸为主业的企业要对自己的客户群做认真地分析,看准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合适自己的订单和客户群。
2、这次疫情使行业的两极分化更加明显,大家普遍认为“好的越好,坏的越坏”,但我个人认为不能这样抽象笼统地一概而论,“好的越好”不是必然的,只有方向正确,才会在好的路上持续发展。做企业,不要老是想着钱从哪里来,做对的事情,钱就自然来了;但只想着钱从哪里来,有可能做不对的事情。
3、留给我们的商机很多,在我接触的软包装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80%的订单是为20%的关键客户服务的,这关键的20%客户,就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发展,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我们需要考虑和牢记的问题,要为企业提供价值。正如宝柏公司经常提的一句口号: 你的成功,我的成长!
软包装产品不是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的产品,是一个为别人做“嫁衣裳”的行业,包括各个需要包装其产品的行业。中国提出的内循环经济,肯定会给我们软包装行业带来商机。历史证明了软包装这个行业的生命力,它和国家的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郭永强先生:
首先大家对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要有信心。在这次疫情后,有几个现象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
1、我认为大家应该关注这次疫情加快了传统销售模式转向网络销售渠道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都在改变。
以前人的消费习惯的改变,可能要花10~50元的改变成本。
在电商发展最快的中国,因为疫情,这次由线下销售转向线上购买的消费行为转变,却非常容易地就完成了,节省了几百亿美金的转变成本。
同时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地球是平的。你去任何地方,所有民宿的条件都非常好,用的材料全国各地都可以购买到,区域性的差异和优势迅速被拉平,我生活在西藏或上海用的东西完全是一样的。因此,我们要注意一点:区域性的优势逐渐在减弱,在电商、消费行为转变的影响下,包材企业要怎么做?
2、很多大品牌正在迅速地被蚕食。如我所知的化妆品某个品牌,被许多小品牌如10~50个小品牌蚕食。我们的糖果等食品也一样,被晋江等地方的小食品企业打得一塌糊涂,这说明消费行为的改变,对大家都是商机。
大家必须关注身边有没有品牌的黑马出现,密切关注他们的发展动态,紧贴他们,才能把包装的量做大。
3、这次疫情还给大家带来思维的转变。更加注重健康,女性更关注美丽。如果你的客户是做健康、美丽产品的,肯定有很大的商机。
刘波先生:
现在创新产品很多,尤其是年轻人创立的新品牌特别多。
因此包装一定要做差异化产品,要走对方向,比如一些非传统的日化或食品产品方向。否则同质化的竞争,价格战被打得很难受。
至于双循环经济,我个人认为国外对中国的禁运或制裁不会对软包企业带来太大的冲击。中国软包装企业卖到国际上的产品性价比是非常高的。对比国外的无序,国内软包装企业产品的稳定性、交货效率都更具竞争优势。
钟健常先生:
中国综合实力很强大了,一定要实行内外结合的双循环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
我们企业算是比较早从事外贸出口的企业。第一个外贸客户是2004年开拓的,是一家在美国经营中国餐馆的客户,给他们提供番茄酱、辣椒酱包装。
2000年我们去到国外,感觉中国软包装企业和国外企业相比差距很大,装备、技术、信息等都不如人家。
但经过20年的发展,我们的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包装行业的综合能力包括性价比、产品创新能力并不比国外同行差。我们公司自己开发的一些很前沿的包装,国外客户根本没见过。这说明,从落后、不懂到更强大,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更良好的双循环环境。
何伟先生:
随着疫情的挑战,科技和市场的变化,我们的购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物流快递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早上下单,下午就可以收到货了。
以前要求我们3天供货的时候,感觉不可能。现在市场正推动企业快速反应。企业必须让产能、交货期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
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提升产能。比如接100吨订单,需要150吨的产能才能适应市场。
包装的机遇,当下新兴的消费模式、互联网+、快递包装的领域有更多的蓝海市场,有更多的差异化产品。
比如京东用无人机去偏远地区运送特产到大城市,可以大大缩减物流时间和成本,我们的包装如何适应这样的物流速度,去实现食品的保质、保鲜、保香的功能。如云南的一些普洱茶,茶叶很贵,但包装很普通。我们如何去开拓这些市场,通过包装来保存它的品质,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差异化市场。
还有冷链、蔬菜的保鲜包装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包装创新方向。
广东包协副秘书长范军红:
个人认为:疫情对部分产品的销售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产品的订单有涨有跌!比如卫生用品和药品包装的变化。既然是新冠疫情爆发,我们可能理所当然地认为与疾病相关的药品包装的采购量今年必然会很不错,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常规的感冒药品销量大大下滑,与这些药品相关的包材厂订单急剧下降,这是因为疫情爆发后,大家出门都戴口罩,没事也尽量少出门,避免了人员流动造成的传染,再加上大家对个人健康更加关注,反而感冒变少了;但是由于对卫生的重视,消毒液、消毒湿纸巾的量则大大增加,与之相关的包材厂则赚得盆满钵满;这说明疫情和国际动荡局势一定会对产品的销售产生影响,因此,企业也要思考如何及时调整产品定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并尽量规避。
除此之外,我记得当时疫情在印度爆发初期,印度的蓖麻油全部不给出口,结果给很多主要采购印度蓖麻油生产胶粘剂等化工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蓖麻油价格疯涨,但是很多企业还是采购不到,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所以企业在经营中必须未雨绸缪,毕竟现在全球的疫情仍然处于爆发态势,如果有采购国外原材料的企业,必须做好预判,提前做好原材料的采购和储备。
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思考疫情和动荡的国际环境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哪些不可控的风险和机遇!
3、随着禁塑令、限塑令的发布,软包企业如何走好可循环发展道路
陈志雄先生:
塑料制品在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我觉得限塑、减塑是必须的,而且通过技术手段是可以努力实现的。但去塑却是不太现实的。现在全世界40%的塑料材料用在软包装上,其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英国塑料联合会的统计,实现同样包装功能的前提下,如果使用其他材料替代塑料的话,将产生2.7倍的温室气体排放,能耗是塑料的2.2倍,得不偿失,因此去塑是不现实的。
复合软包装材料有自己的独特功能,没有哪种完美的单一材料能具备有能满足包装需要的多种功能。
软包装应具备有的四大功能包括有:
1、和消费者沟通的功能;
2、对内容物的保护功能;
3、商品仓储运输功能;
4、方便消费者使用功能。
因此,在考虑新的环保结构组成时,不能回避和忽略这四大功能,必须全面兼顾去实现,缺一不可。
在实现限塑和减塑的治理方式中,除了对软包装材料努力实现减少使用,重复使用之外,我觉得实现软包装材料循环利用和实现降解,将会是我们的重点努力目标,尤其是实现循环利用。
在“循环利用”方面,有几种不同的思路:
A. 其中大家更为倾向使用单一种类材料的复合结构,如PE/PE,PP/PP,甚至是PET/PET;
B. 多层共挤的PE结构也是一种选择;
C. 国外也流行用单一铝箔成型的托盘容器和铝箔盖材的食品包装;
D. 纸张上加上特种的涂层,可以实现阻隔、热封、回收循环利用;
在单一种材料的复合结构上,阻隔性能可以通过涂层、胶水、镀膜等工艺得到解决。
在PE复合PE的结构中,使用了BOPE或MDOPE,改善了可印刷性,提升了挺度和耐穿刺能力,但在制袋时,封口的热量的传递方式是从表层材料传递到热封层上的,双轴拉伸或单轴拉伸的PE膜的物理性能得到改善,但通过双轴拉伸或单轴拉伸不能改变PE膜的化学性能,耐温性能仍然受到挑战,尤其是在食品高速自动包装机上。
塑料的回收循环利用之路,除了使用单一材料组成的复合膜外,我还注意到有以下的一些思路,例如:
a.把不同种类,不同结构组成的复合薄膜实现分门别类的回收;把PE表印的包装结构的油墨通过预涂层的办法,回收利用时用热水很容易把油墨分离。
备案号:粤ICP备10036657号-4